0771-5840626 邮箱登入 OA办公
本会动态
咨询电话
联系电话:0771-5840626
联系地址:南宁市西乡塘区高新大道55号安吉万达广场1栋4楼3A10室
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资讯
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·伟大变革|绘就美丽广西生态新篇
发表时间:2022-06-24 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  字体:【

广西新闻网-广西日报 记者 余 锋

行走八桂大地,“绿色生态”回响不绝:桂林漓江诗情画意,犹如百里画卷;钦州三娘湾畔,中华白海豚追逐嬉戏;北海红树林郁郁葱葱,白鹭翩翩起舞;崇左森林连绵,白头叶猴快乐出没……这片秀丽而恢宏的美丽广西画卷,承载着壮乡儿女的乡愁,寄托八方宾客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广西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,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书写了建设美丽广西新篇章。

111.jpg

5月22日,在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清塘村,成群白鹭从田野飞过。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,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李冠才 摄

222.jpg

5月19日,苍梧县六堡镇润堡风电场,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山脊之上。当地大力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建设,形成了集风力发电、观光旅游、环保示范于一体的风电长廊。何华文 摄

抓好污染防治 建设普惠民生
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
“一条邕江穿城过,一座青山城中坐。”南宁市以“治水、建城、为民”为城市工作主线,组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“五大攻坚战”,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。2021年,南宁市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成绩——地表水水质排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4名、省会城市第2名。2017—2019年,南宁市连续3年获“美丽山水城市”荣誉称号。

柳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狠抓源头控制,在治理水环境、修复水生态、保障水安全中坚持全民共治,2020—2021年连续夺取地表水水质全国冠军,实现了从“酸雨之都”到“水质冠军”的蝶变;北海厚植当地生态环境优势,在红树林、珊瑚礁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取得较好成效,持续改善环境质量,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。

百色实施古榕江流域综合治理,良好的生态吸引了天成(田东)国家有机农业综合体项目落户,为当地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有益探索……

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近年来,广西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,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战果丰硕,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。2021年,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.8%;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.3%,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2.4个百分点,10个设区市入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全国排名前30名;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3.1%,优于国家考核要求……2022年1—5月,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。

如今,广西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、海更碧,人们在生态环境中持续提升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
333.jpg

6月19日,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,村民在梯田上忙着插秧。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梯田旅游业的发展。潘志祥 潘勇干 摄

444.jpg

乐业县仙人桥风光。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供图

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绿色家园

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,这既是家底,也是责任。

广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,统筹开展全区生态保护与修复,探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切实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。

2021年以来,广西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,植树造林300万亩,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,植被生态质量、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,62.55%的森林覆盖率排名全国第三。目前,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,总面积225.36万公顷,有效保护了90%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、90%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、82%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、31%的红树林湿地。

广西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。2021年,广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分别达到13个、4个,数量位居西部地区前列,成为展现空气清新、山清水秀、生态安全、人居整洁的美丽广西建设样板。

转变城乡发展方式,做足“绿色生态文章”。广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推进生态城市建设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“城市病”问题,大幅提升城市宜居水平;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,用“绿色”铺就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。

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有缓解,全区城市建成区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达到357.64平方公里以上,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2.8%以上;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、城镇燃气普及率、城市道路路网密度等城市建设指标位居全国前十名;创建1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、20个国家园林城市;完成13万个村屯基本整治,占全区村屯总量的79.6%,587个行政村获评为国家级“绿色村庄”,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,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。

如今,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,延绵数公里的红树林犹如一幅天然油画,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;在桂林市全州县大碧头村,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、古驿道韵味悠长,传统与现代在此相得益彰;在贵港市覃塘区姚山村林村屯,岭南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,形成别具一格的“布山那乡”风貌,留住了人们的乡愁……一个个城市生态景观、一个个“绿色村庄”,绘就城乡自然山水人文相融的新生活画卷。

555.jpg

巴马赐福湖延绵数十里,高峡平湖,水绕峰回,是长寿之乡新的旅游胜地。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供图

666.jpg

南宁市五象岭风光。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供图

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高质量发展

生态,是广西的金字招牌;绿色,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

近年来,广西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走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之路,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,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着力打通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”的双向转化通道,推动生态产业渐入佳境。

生态农林业持续增长——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行动,水果、桑蚕、糖料蔗、秋冬菜、优质鸡、罗汉果、茉莉花(茶)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;创建1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数量排名全国第一;有效期内“三品一标”产品获证总数2353个,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165个,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;林业产业总产值在2021年突破8000亿元,稳居全国第二位。

生态工业不断崛起——目前已初步建成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影响小的绿色工业体系,围绕冶金、有色、建材、汽车、机械、化工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,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、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5个;国家级绿色工厂67个、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07个、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6种。

生态服务业稳步提升——深入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、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、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,打造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,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、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数量分别达到3家和91家。

今年4月,自治区党委出台《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》,坚决扛起保护和发展广西生态环境优势的责任。这是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的具体行动。

擘画未来,生态为笔。5700多万壮乡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汇聚起共同推动绿色发展、建设壮美广西的磅礴力量,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,为子孙后代呵护一个天蓝、地绿、水清的美好家园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新的篇章。

“数说”成就

777.jpg

(数据来源:自治区生态环境厅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、自治区林业局 制图:蓝敏)

园林城市

全区建成超过2100公里的城市绿道

1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、20个国家园林城市

49个广西园林城市

绿色村庄

587个行政村获评为国家级“绿色村庄”

绿色建筑

2021年广西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

由“十二五”末的17.46%提高至78%

可再生资源

水电、核电、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

2820万千瓦占比达 51.2%

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

2021年达到963亿千瓦时

较2020年增长12.9%

最美漓江 旅游名城

六月的漓江,水草丰茂,碧波荡漾,鸟飞鱼跃。

游人站在阳朔县兴坪镇船渡码头遥望,但见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,清澈的漓江缓缓流淌,两岸的凤尾竹深青浅绿……在这里,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千多年前,唐代诗人韩愈赞誉漓江“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”时的深情。

在兴坪码头,刚下游船的钟女士意犹未尽:“漓江果然名不虚传,在游船上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像水墨画一样迎面而来,美如人间仙境。”

点击标题阅读全文

↓↓↓

最美漓江 旅游名城

生态贺州 长寿胜地

夏日走进贺州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,翠竹婆娑,千年古榕倒映在碧绿的溪水上,微风吹过,水面的枝条仿佛是长发姑娘在洗漱梳妆,戴着草帽的村民怡然自得地垂钓,古宅民居静谧而安详。黄姚古镇的生态文明画卷,是贺州市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一个缩影。

贺州市地处广西东北部,是广西向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示范区。作为全国首个“全域长寿市”,贺州有着得天独厚的长寿密码——生态资源。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,该市立足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,发展现代生态农业,不仅让农民“住上好房子、开上好车子”,也让农民“过上好日子、活得有面子”,走出了一条具有贺州特色的乡村美、产业旺、农民富、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点击标题阅读全文

↓↓↓

生态贺州 长寿胜地

888.jpg

报纸版面截图

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、图片来源互联网,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,交流之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 
上一篇: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双碳“1+N”政策体系再添新成员
下一篇:聚焦“双碳”目标 共谋绿色发展
 
友情链接:
广西节能减排网 | 贵州节能减排网 | 海南碳达峰碳中和网
广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会地址:南宁市西乡塘区高新大道55号安吉万达广场1栋4楼3A10室
桂ICP备2022000588号 公安备案号:45010702001833 广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会 技术支持:腾云网  网站地图